優惠活動 最新消息 購物車 訂單查詢

秋冬常見小兒病症-異位性皮膚炎 預防及照料

威斯邁編輯部2019-09-30專欄文章,寶寶照料

異位性皮膚炎的預防與照料 

  異位性皮膚炎是常見的過敏性病症,據統計台灣5歲以下嬰幼兒有近50%的比例是「過敏兒」,其中滿月後的嬰兒~5歲兒童是異位性皮膚炎的好發年齡,主要的外顯症狀有紅、腫、癢;其搔癢的不適感不僅容易影響睡眠品質,甚至可能合併氣喘、過敏性鼻炎等其他過敏症狀,因此家長仍需多多注意照料。

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因和過敏原
 

   一般會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的原因有基因、環境(過敏原)誘發、免疫功能失調、皮膚屏障功能下降等。嬰幼兒可能本身就帶有過敏體質,再加上嬰兒肌膚較薄、較脆弱,當接觸到過敏原或是秋冬氣候較乾冷時,就會引發症狀發生。

  如一般大眾所知,現在環境中的過敏原多樣而複雜,而且也因人而異,很難鎖定特定的因素完全排除;目前已知較常見、醫師普遍建議可留意的環境因素有:塵埃、塵螨、動物毛屑、油煙、殺蟲劑、菸草或是海鮮、奶蛋類食物。特別要注意的事,過敏病症通常不是一接觸過敏原就會馬上觸發,而是長期接觸後在體內繼續不斷的累積過敏反應形成過敏體質,當日後再接觸到過敏原或身體免疫能力較弱時,便容易發病。

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和併發症
 

   異位性皮膚炎最大的症狀就是「癢」和「皮膚敏感」,症狀依發作的時間、年齡也會有所差別;在嬰兒時期常見的情況屬於急性期的皮膚症狀,也就是會有紅色丘疹、抓搔、破皮、水泡甚至有許多分泌物的現象。疹子主要分布在臉部、耳朵後面、頸部或四肢;2歲後的分布位置較廣,常見於臉部、頸部、手肘窩、膝後窩、手腳關節或腿部,不過50%患者滿2歲後症狀會逐漸減輕好轉。

  皮膚炎的過敏症狀雖然隨年紀增長會慢慢改善,但要多加留意的是-異位性皮膚炎體質的人,約有80%的比例會逐漸合併氣喘、過敏性鼻炎、結膜炎等其他過敏症狀,大多在5歲前發病,2-7歲為高峰期,之後逐漸趨緩。

改善與照料異位性皮膚炎症狀

肌膚保養

  注重肌膚保濕,尤其較乾冷的秋冬季節,可於沐浴後和外出前擦拭乳液保濕;洗澡水溫不宜過熱,勿使用鹼性肥皂清潔身體。

居家生活

  加強平日居家環境打掃,尤其床寢用品頻繁清潔更換,減少塵螨的累計;此外應避免使用羊毛類的寢具或衣物,建議使用純棉製品,部分用於紡織品的化學染劑也可能致敏,挑選上也須格外留意用料和品質。

日常飲食

  新生兒建議可多餵母乳;兒童則盡量少食用奶蛋類、海鮮、花生、堅果、小麥等常見易引發過敏的食物,有機會降低皮膚搔癢的可能。

就醫治療

  症狀嚴重者如就醫治療,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口服藥及外用藥膏,通常透過口服抗組織胺就能獲得良好止癢效果,除非同時有細菌感染,才需加上口服抗生素,不論是口服或外用都須依照醫師處方使用,切勿自行購買成藥給嬰幼童使用。

 

 

*參考資料來源: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中央健康保險署

 

以上內容由威斯邁親子購物整理,轉載請註明出處及原文連結

 

 

【更多推薦文章】

>> 新手爸媽必讀! 0〜1歲寶寶奶量指引

>> 七種緩解感冒症狀的方法

 
【新手爸媽必備育兒用品推薦】

>> BAILEY貝睿哺育用品

>> mezoome有機棉精品床寢

 

您可能需要的商品
瀏覽紀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