優惠活動 最新消息 購物車 訂單查詢

孩子做錯事卻不肯道歉,該怎麼辦?

威斯邁編輯部2019-09-19專欄文章,親子教養

孩子做錯事卻不肯道歉怎麼辦

 

在意外界眼光,家長過於拘泥表現形式

  全職媽咪Julia帶著2歲半的兒子小仔在公園玩,因為一封簡訊進來,Julia將視線轉移到手機才不到1分鐘,就聽到溜滑梯旁傳來小孩的哭聲,公園裡的家長們紛紛上前查看,只見另一個小男孩跌坐在小仔旁邊放聲大哭,小仔顯得不知所措,Julia擔心是剛剛正在和小男孩玩追逐遊戲的小仔將對方推倒,因此心急地問小仔:「你有沒有推他?趕快跟他道歉喔!」

  小仔抿著嘴不肯開口,Julia看到小男孩的媽媽抱著安撫他情緒,心裡更是覺得不好意思,正在苦惱怎麼讓小仔好好跟對方道歉時,旁邊的另一位家長走過來告訴她們,小男孩是自己不小心跌倒的,小仔沒有動手推人,這時Julia才稍稍放下心中石頭,待小男孩情緒穩定下來後,便牽著小仔離開公園了。

 

--類似上述的情境,你是否也碰過呢?

 
  你想要讓孩子了解「做錯事時應該要道歉」;同時又在意其他家長、路人的眼光:「怎麼沒有把孩子教好?」、「你們孩子很沒有規矩!」... 當狀況發生時,孩子又不願開口說「對不起」時,家長內心往往感受莫大的壓力。

  不得不說,在這個網路時代為人父母如履薄冰啊!因為網路發達,家長深怕一不小心就成為"正義魔人"或"鄉民"口中的失格家長。然而,家長因為心急,未詢問孩子事發經過,就一味要求孩子道歉,越容易造成孩子情緒上的壓力和反彈,不僅日後不易取得孩子的信賴,也可能讓孩子誤以為問題發生後只要道歉即可解決一切。因此我們做家長的越是心急就越要提醒自己應耐心、冷靜地了解事情始末,避免錯怪了孩子

  

孩子為何不願道歉?如何讓幼兒了解道歉的意義?

  2歲左右的幼兒喜歡和大人互動,但也開始對其他小孩感興趣,常常邊觀察對方邊進行自我的遊戲,通常爭執常是因為兩人感興趣的事物重疊時,發生搶奪。而3歲~5歲這個階段的幼兒社交發展和人際互動中心會開始從「大人」轉變「年齡相仿的孩子」,但這時期的孩子思考仍以自我為中心,因此互動增加時,摩擦的頻率也會提高。接著我們就從教養面、心理面來探討,我們為什麼要引導孩子道歉?道歉所代表的意義?

 

--為何不肯開口說對不起?

 

◆ 覺得自己沒有錯

2~3歲幼童思考以自我出發,例如當兩人搶奪玩具時,孩子想的是「我要玩的被搶走了」,但他可能無法向前去思考事情發生經過,例如玩具是誰先拿到的?或者公家的玩具自己是不是玩太久而忽略一旁等待的人了?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引導他,讓孩子了解自己哪裡有錯。
 

◆ 覺得對不起=壞孩子

有些家長在氣頭上會不小心脫口說出類似「你怎麼這麼壞?趕快道歉!」的負面話語,這可能會導致孩子在無形之中將道歉和自我否定做連結,覺得道歉就表示自己不好、自己很壞。因此家長需很小心和孩子相處時的表達方式,避免此情況。
 

◆ 覺得委屈

例如本文開頭故事中的小仔,因為自己並沒有推倒別人(甚至可能他是要去安慰或幫忙的),卻被媽媽要求道歉。年幼的孩子可能還無法完整表達自我,內心會覺得委屈;性格剛烈一點的孩子,甚至可能會頂撞父母。但若進一步追究,事實上可能是大人錯了。
 

◆ 覺得害羞,拉不下臉

稍大一點的孩子,有時候不願意道歉,也可能是覺得害羞。4~5歲以後的孩子大致能夠理解對錯,但因為這時他們因為自我意識強烈,對於他人指出自己的錯誤,內心感到羞恥,尤其是在外面有外人在的場合時,就更不願承認錯誤了。

 

--讓孩子了解道歉的意義

 

  「認錯,是為了做對」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的陳生慶主任曾說過這句話。當孩子能夠意識、明白自己哪裡錯做,並且接納這次犯錯的自己後,就有機會修正下次的行為。在幼兒階段,父母、師長的態度非常關鍵,我們需盡量避免用指責的口氣提醒孩子,最重要的是讓孩子了解哪裡錯了?錯了該如何修正?下次如何避免再發生?

 

  培養同理心的最佳時機。我們可以反問孩子:「當對方遭遇到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,有什麼感覺?如果別人理解你的傷心難過,你會不會好一點?」讓孩子練習去同理他人和理解被接受道歉的人可感受到的內心撫慰。此外,心理專家鄧惠文醫師曾在《我不想說對不起》一書中提到「如何教導孩子同理心?就是讓孩子生活在被同理的經驗中」。家長在此刻也要表現同理,例如告訴孩子「我知道你很難過,如果是我,我也會傷心...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...」,充分表現關懷,讓孩子理解父母和自己並不是相對立的角色。

 

父母這樣做,讓孩子願意接納自己的錯誤

◆ 給孩子表達的機會,耐心聆聽

  狀況發生時,請家長務必要先給孩子說明的機會,若幼童語言表達能力未能完整敘述,可用溫和的語氣詢問。如孩子所敘述內容與事實不符(前提是家長有在場看到),則可用客觀的語氣告訴孩子你所看到的事實:「媽媽剛剛看到....,請問是這樣嗎?」,提醒的同時給孩子再次整理思緒的機會。

◆ 同理孩子的心情

  表達我們理解孩子的心情,並且明確可以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與你站在同一邊的,當孩子覺得有被理解時,就更願意敞開心房,試著面對別人指正的錯誤,而非堅持自己的想法。

◆ 討論如何修正錯誤

  指出錯誤後的同時應讓孩子了解這個錯誤會導致的後果,再一起討論應如何修正行為,當我們調整後會有什麼不一樣的結果。當和孩子的討論結束後,可再完整的敘述一次類似的狀況,最後詢問:「那下次再碰到這個狀況時,你還會....嗎?」「你會怎麼做呢?」讓孩子了解修正行為後能夠得到更圓滿的結果。 

  

  當家長能夠冷靜處理孩子的情緒,並且提供適當的支持和引導,孩子將比較願意面對犯錯的自己,進而願意修正自己的錯誤,心理的門檻過了,開口說出「對不起」慢慢就不是這麼困難的一件事囉!

 

 

【更多推薦文章】

>> 2020 各縣市生育津貼及托育補助整理

>> 過敏和感冒的症狀差異

 
【精選親子用品推薦】

>> 英國人氣HUGGER幼童背包

>> 提升腦力與專注力 AniBlock積木拼圖

 

瀏覽紀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