優惠活動 最新消息 購物車 訂單查詢

寶貝口腔期,爸媽怎麼做?

嬰兒與母親2016-09-21專欄文章,親子教養

嬰兒與母親 9月號 NO.479

採訪撰文/林嬪嬙

企劃編輯/湯佳珮
諮詢/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楊玉君

 


寶寶老愛把手放嘴巴,又吸又咬,一抓到東西就往嘴裡塞,寶寶口腔期的行為總是讓爸媽很擔心。不過為什麼寶寶會有口腔期?家長該注意什麼?一直制止好嗎?假如未滿足口腔期的需求,是否有負面影響?


寶寶為什麼會有口腔期?

楊玉君醫師表示,口腔期是寶寶很重要的一個發展階段,剛出生的寶寶為了生存、獲得營養,會有吸吮的反射動作。媽咪會發現,只要有東西接近寶寶的嘴巴,寶寶就會有反應,想尋找、吸吮,一開始只能用嘴巴探索這個世界。因此,打從寶寶一出生就進入口腔期;至於什麼時候結束,則有各種不同理論,依據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期,認為嬰兒口腔期是從出生一直到1歲。不過並非1歲後還有口腔期的行為就代表有問題,家長比較要注意是到了23歲如果還未結束,才需要加以觀察留意,找出原因。

 

 

嚴格限制口腔期行為,對孩子發展有負面影響

口腔期的表現,一開始用嘴巴探索,到了67個月,眼睛會到處看,同時也會用手摸,慢慢地用身體感官觸摸世界,看到自己的手、腳,當然也要用嘴巴接觸看看,品嚐一番,所以特別愛吃手、吸腳趾頭。如果一摸到或抓到東西,包括玩具、棉被等,或是媽咪的手、甚至頭髮,一樣會馬上往嘴裡塞,有各種表現方式,這都是發展過程正常的動作。

 

爸媽到底可以阻止寶寶嗎?楊玉君醫師表示,不需要特別制止,太早制止或是以嚴厲的動作、言語制止,對寶寶成長過程會有負面影響,例如長大比較喜歡咬指甲;也有研究發現,被嚴格制止口腔期行為的孩子,將來比較喜歡咬指甲、抽菸、酗酒;此外,將來孩子的人生觀,會比較抱持悲觀或退縮的態度,以後對事情的看待比較不會很正面。

 

 

預防口腔期可能發生的危險,家長該怎麼做?

所以不要太在意寶寶為滿足口腔期會有的動作,唯一要注意的是塞到嘴巴的東西是否乾淨?會不會有危險?不加以注意,有可能引發感染問題,所以手、腳都要洗乾淨。單純吃手沒什麼關係,比較擔心的是大一點,寶寶用手到處摸再放嘴巴,很容易將細菌吃進去。而且經常咬手萬一破皮受傷,很可能造成感染,如果手一直放嘴巴,長時間泡在口水中,也很容易引起皮膚病,時間延續太久會有這些危險。至於會不會很難戒,則是因人而異。

 

到了78個月開始會爬,到處抓東西放嘴巴時,除了衛生之外,更要注意環境的安全。這個階段家長要如何避免危險發生?

 

1.寶寶玩耍的範圍中,不能擺放任何危險或是太小的物品。

 

2.最好要有家長陪同隨時看著,臨床曾遇過一名8個多月的寶寶,在家中桌上拿了50元硬幣,覺得好玩就放嘴巴吞進去,家長千萬要小心。

 

3.選擇安全、無毒、乾淨、沒有小零件的玩具。

 

此外,萬一寶寶吞了危險的東西,第一時間除了求救之外,家長最好能學會哈姆立克法,此急救法適用在嬰幼兒,先將寶寶全身趴在家長大腿上,頭朝下,背拍五下,再翻過來拍胸骨劍突處五下。如果還有反射能力、還可以活動,應直接送醫。

 

 

家長多陪伴,增加寶寶安全感

口腔期應該盡量滿足寶寶的需要,建議家長可以買安全、不同形狀的嬰兒固齒器或磨牙餅,以減少寶寶咬其他東西的機會,不過最重要還是家長的陪伴,家長的陪伴可以給寶寶最大的支持以及安全感,所以這段時間應該多跟寶寶互動,玩遊戲,多些時間陪伴,比較能順利度過口腔期。

 

口腔期寶寶也常有亂咬人的行為,例如家裡有哥哥、姊姊,寶寶抓到他們手指覺得好玩就想咬看看,並不知道這是不好的行為,也不了解嚴重性,這時候家長可以指著姊姊被咬的齒痕,對寶寶說:「不行喔!姊姊會痛痛」,語氣要委婉,不可嚴厲責罵,以免寶寶受到驚嚇,對探索外界這件事產生退縮。寶寶探索的行為,對未來發展是有幫助的,從出生的吸吮,到大一點有咬的動作,再大一些,嘴部肌肉慢慢發展,就可以咬些硬的東西,所以是成長中很重要的一環。

 

依賴奶嘴也是口腔期寶寶會有的習慣,但不是每個寶寶都需要用奶嘴安撫,家長在戒除時同樣的,不能用過於嚴厲的方式,可以用其他玩具取代,或提醒寶寶:「你已經長大了,不能一直吸奶嘴」,太晚戒除奶嘴會有什麼影響?長期吸比較擔心影響牙齒發展,太晚戒除也會影響咀嚼能力,所以到一個階段後,就應該慢慢戒掉。過度依賴奶嘴,也可能是寶寶覺得太無聊,沒人陪,所以最重要還是多陪伴,才能比較快擺脫。

 

 

23歲還未脫離口腔期,會不會有問題?

假如到了23歲口腔期還未結束,家長該怎麼辦?如果持續太久,應該想辦法找出原因,是否孩子自己覺得太孤獨、沒安全感?或經常處於緊張狀態?多觀察孩子的狀況,是不是每次因為被責罵就不敢做任何事,時間一久就容易害怕、退縮,而持續太久,也有可能是缺乏安全感。

 

建議先由家長協助寶寶戒除,可以用誘導的方式(例如給玩具轉移注意力)、並多陪伴,讓口腔期的行為慢慢減少。但是如果原本已經戒除吃手、奶嘴的習慣,卻突然「退化」,回過頭又出現口腔期會有的動作,這時候家長要特別小心,有可能是孩子心理方面的問題造成進展退縮,建議找兒童心理科醫師診斷。

 

楊玉君醫師表示,寶寶口腔期是發展中重要的環節,家長不要覺得寶寶一直吸手是不好的,不可用力把手拔出來,或一味給予責罵,即使到23歲口腔期還未結束,要戒掉時,也不能以嚴厲方式制止,最好改用溫和方式,例如:「你的手有很多細菌,你已經長大,不可以再把手放進嘴巴」這樣可以讓寶寶慢慢接受,或藉由孩子特別愛的卡通或繪本來教導孩子。有耐心、多陪伴、多互動,就能輕鬆度過口腔期。bioseire

 

 

 

楊玉君

學歷: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畢業

經歷: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、臺大醫院小兒神經科臨床研究員

現任: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小兒神經科醫師


 

 

 

*更多內容請參考:【嬰兒與母親】20169月號。http://www.mababy.com/

 

瀏覽紀錄